近日,湿地生态与环境团队2022级硕士研究生王文姝在“改性基质强化人工湿地对Cr(Ⅵ)去除”方面取得了重要研究进展。以“Enhanced removal of Cr(VI) in constructed wetlandwith Fe-Ni-LDH-modified crayfish shell biochar: Performance, removal pathwaysand synergy mechanisms of substrate-microorganism”为题的论文被国际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(SCI 一区,IF = 11.3)接收。青岛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,王文姝硕士为第一作者,团队孔范龙教授、王森副教授为通讯联系人。此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(42277495)、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科技计划(DC2000000961,城镇污水高效治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)的资助。
该研究成功制备了Fe-Ni层状双氢氧化物改性小龙虾壳生物炭基质(Fe-Ni-LDH@CSBC),并将其引入人工湿地(CW)中,通过“基质-微生物”双途径探究其对六价铬(Cr(VI))的去除机制。研究结果表明:(1)Fe-Ni-LDH@CSBC对Cr(VI)的平衡吸附容量在初始浓度(C₀)为10 mg/L 和20 mg/L时分别可达1058.48 mg/kg 和1394.59 mg/kg。(2)投加Fe-Ni-LDH@CSBC的CW对化学需氧量(COD)、总氮(TN)、总磷(TP)及Cr(VI)有较高的去除效率:进水Cr(VI)浓度为50 mg/L时,上述指标去除率分别达到72.9%、66.8%、79.6%和99.3%。(3)Fe-Ni-LDH@CSBC可促进胞外聚合物(EPS)的分泌(570.6 mg/g VSS),不仅有利于吸附水体中的Cr(VI),还能延缓或阻止Cr(VI)进入微生物体内。此外,该改性基质通过提高细胞色素c(cytochromec)、电子传递系统活性(ETSA)及还原型辅酶 Ⅱ(NADH)的水平,强化了胞外电子传递(EET)过程,从而显著提升了Cr(VI)的还原去除效果。(4)宏基因组测序结果显示,Fe-Ni-LDH@CSBC可提高人工湿地中抗性微生物(如分枝杆菌属Mycobacterium、生丝微菌属Hyphomicrobium)的丰度;同时,与Cr(VI)还原相关的关键功能基因(chrR、GST、czcD、zitB、merR)、电子传递基因(mtrC、fbpC、insB、afuC)及转运蛋白基因(rhtC、pcoB、bpeT、pecM、chrA、exbB)的相对丰度也显著增加。
综上,该研究利用Fe-Ni-LDH@CSBC强化了人工湿地系统的Cr(Ⅵ)去除能力,为高效去除电镀废水中Cr(VI)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技术方法。